天才源自于刻意的训练(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每个人都会和一个词语打过交道——学习。无论是学校的基础知识学习还是工作后的专业技能学习,它让我们成长也让我们苦恼。学习的方法我们或许看了很多人的分享和总结,为什么自己还是不能很好地成为“学霸”和“专家”呢?是因为天赋比别人差还是个人努力不够呢?想必我们都对此有所思考,今天根据两个真实案例以及自己经历的教学生涯,来分析一下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
如何逆袭高考,这是每一个高中孩子与父母都在思考的问题,成绩差的孩子想逆袭本科,成绩好的孩子想逆袭985-211大学,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十几年来,帮助众多的孩子完成袭高考。
案例一:史诗般的高考逆袭
小张同学高二那年,分数平平。高考750分的满分,自己只能拿到450分左右。他是一个很努力的孩子,懂得自主学习和不断刷题,也会对错题进行整理;在同学和老师眼中他属于很勤奋但是不会产出结果的学生。小张同学也很苦恼,甚至怀疑自己的再多努力都不及那些学霸们的“天资”。好在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发自内心地问了自己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我昨天错过的题今天做还是错的?为什么我觉得这个思路可以行得通,但花费了很久依然没有思路,再看答案完全不是这个思路,打击太大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劲头也很足,但就是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来的原因是什么?
问完这些问题,小张找到了问题的本质:学习效率问题。既然时间也花了,题也做了,但最终结果就是不好,这就是效率问题导致的。所以他想如何提升效率呢,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学习的效率如何评估呢?这不像游戏中升级和装备能直接带来战斗力的提升,学习的效率如果通过大型考试才能得到验证未免太滞后了。经过反思和一些精心设计,小张得到了一个看似能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把之前的错题本改进为进步本。
进步本是他自己起的名字,具体怎么操作呢?之前的学习是不断地刷题,做错的就摘抄下来,把错题都积累起来,正确答案也写上去。但是高中学习中要完成的作业很多,难免抄下来之后就不管不问,继而错题本就束之高阁了。错题本似乎也成了一种摆设,成为了一件证明自己努力,也为此感到心安的物品存在。他改进的方法是把错题本变成了自己学习心得的承载体,把做错的题抄下来的同时分析通过这道题自己没有想到的知识点和考点;总结一下如果再遇到这类题目的时候自己应该怎么思考,以及关于学习中的一切总结、思考都记录在进步本上。通过这个改进,随时看本子就能知道今天进步了多少,本子中标注的思考和感悟就是一种可视化和可量化的产物。
他还告诉自己,之前只是记下来了。现在虽然改进了,但仅仅是记下来了。所以他决定每天早起或者某个空隙中就拿出本子看,反复、多次地烙印在自己脑子中。再遇到就不会感觉模糊和不清晰,毕竟记在脑子中的知识才是学到的知识。
遵循简单的两点改进,写出心得+不断回顾。他发现自己解决了之前学习过程中的效果无法被直接检验的弊端。在进步本的加持下,他每天能看到自己的成果呈现出来,在练习中也发现完全没有思路的题目一点点减少。这样的正向反馈让小张同学坚信进步本的效果显著,故事的最后大家一定能猜到。
小张同学的成绩和名次开始飞速跃升。最终在高考时考出了全班第一、全校第一、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如愿拿到了北京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实现了不可思议的高考逆袭。
这个案例不是为了鸡汤而编造的。小张同学就是“核聚老师”(公众号名称),也因为他找到了自己学习的“窍门”,从而在自己人生中其他的学习过程中也顺利异常。小张同学的方法看似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着科学的脑神经理论作支撑。接下来的内容再做分析。
案例二:自学英语翻转人生
张同完是《我在100天内自学英文翻转人生》一书的作者,书中作者自曝了自己在初中时就是一个差生,对学业丝毫不感兴趣,不懂为什么要读书,也因此差点没机会读高中。后来偶然的机会让自己有了强烈地“想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愿望,并通过摸索自研出100LS训练法,借助此法他在几乎零基础条件下做到了6个月开口说英文,1年达到口译水平。也凭借英语的优势得到了卡塔尔的高薪工作,并在之后通过此法学会了法语、日语,以特招生的身份进入釜山大学法语系,实现了从差生到语言天才的翻转。
他的100LS训练法和与学校的教学完全不同——不学语法、不背单词,但效果惊人,甚至让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认为他在国外生活过。(特此说明:此方法适用于学习某项技能,而非应试。所以想考取高分的,这个不适合。就好比3岁的英语母语儿童就比我们英语发音标准、使用流利,但考试却不是我们对手一样)。他的100LS训练法并不神秘,就是找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然后跟着听(Listening)和说(Speaking),重复一百遍。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关闭所有字幕观看一遍;第二步打开母语字幕,搞懂之前没听懂的部分。第三步换成英文字幕,把没听懂的片段抄下来;第四步反复模仿练习听不清晰的片段;第五步关闭所有字幕,观看剩下的97遍。
可以看出这个训练法的要领就是弄清每一句台词的意思,并练习模仿说出,使语速、语调、语气尽可能一致。直到形成大脑中的无意识反应,遇到相同场景可以迅速脱口而出。对比我们所学习的英语的过程,不难发现这个训练法着重模仿和场景使用。现实英语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单词的单独读音和放在句子中的发音有很大差别:因为弱读、连读和缩读等等因素影响。这就导致我们的英语纵使学了很多年,也无法完整和流利地说出10句。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
可能有同学会说看100遍太耗时了吧。我觉得张同完100LS训练方法可以借鉴,如果能看出此方法的本质,换个方法还是能产生一样的效果。那到底是20遍、100遍还是1000遍,因练习过程中反馈的效果而异。还是那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两个案例讲完了,我们通过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学业或者技能学习中,他的方法其实就是很简单:重复练习——及时反馈——适当提升。这样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学习是效率低下或者无效的,要么缺少练习,要么缺少反馈、要么原地徘徊,这都会让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学习过程中还有两个因素要关注:一个是基础,一个是速度(或者说效率)。
基础的牢固与否就类似于我们分别用沙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去建房子,很明显使用沙子是不可能建造牢固的房子,基础不牢时输入再多知识也没办法留存下来;基本就是学了就忘,真正掌握的没有多少。而使用混凝土建造就不一样了,它不留一点漏洞,建筑成型后也不会轻易倒塌。
学习中坚实的基础就像混凝土一样,一层叠一层,牢固可靠。这就要求我们能静下来把基础搞透彻才能平步向前,恰恰很多学生和老师都会犯这样的错误,过度注重“术”的层面而忽视了“道”。如果前面的学习有很多漏洞和盲区,后面所有建立在这些漏洞和盲区之上的知识只会摇摇欲坠。坚实的基础会让学习越学越放松,越学越有成就感,这样的正向循环才是正道。
也曾有家长跟我说孩子做题速度和作业效率很低,常常拖到很晚,自己也疲惫,家长也疲惫,关键还没有产出。这样就关乎学习中另一个要素,就是速度(效率)。相同的2个小时学习时间,好学生写了两套卷子;普通学生只写了一半的题,而且错误频出。速度的差异导致效率的差异,更严重的就是成果的差异。所以经常看到好学生越学越有劲,差生越学越烦躁。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不妨回到上面的要素看一看,基础是否打牢固了。众所周知,考试时间也是有限的,速度对成绩的影响不言而喻。好的学生不光要求做对,也会去要求做快。越快说明越熟练,抵御不确定性的能力就越强。这也是卓越者和普通人拉开差距的原因之一,他们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生产常人数倍的产出。所以说速度也是能力的一部分。有时候它比理解更重要,甚至是后期竞争中唯一重要的因素。
刻意练习四个要素
总结以上案例可以发现这和《刻意练习》中提到的基本原则相吻合。
刻意练习四个要素分别是:
第一、有定义的明确目标。比如高考满分750分的总分值,思考和设定每科自己想要达到的分数、和目前的分数差距、基础和中档题中具体的差距出现在哪些知识点或者章节上、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练习资料以及每天、每周、每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这些目标如何评估是否达标、达标的程度是如何、以及一些奖励和惩罚。
有了明确的目标及其拆分项,才能摆脱对意志力和坚持的依赖和盲目自信。如果仅仅是简单的我要考上XX大学作为目标,坚持了两天就会感到迷茫和无措。所以清晰的目标本身就会对抗模糊所导致的看不清方向和坚持不下去。也可以看看公司或者政府的工作报告绝不仅仅是本年度要完成多少业绩这样简单,一定是有目标拆分和任务节点作为支撑的。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所谓专注模式就是专注于某件事,把其他无关事情放在一边;极度专注的时候,前额叶皮层就会自动沿着神经通路传递信号,这些信号又会让我们思考内容相关的各个脑区动起来。
达到一种忘我和高效的状态,可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心流(Mental Flow)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创造的状态,就好像动漫中主角的超能状态。曾国藩也说过一句话: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者,则私也。就是说做A的时候不要去想B,心无旁骛,专注于当下的事情才会有增益。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案例中的进步本也好、对比原声视频也好,这都是主动寻求反馈的方法。反馈是很重要的部分,它既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又可以让我们更有“韧性”。积极的反馈会放大学习的成果,让我们的学习更具动力,实现一个正向的循环;消极地反馈我们要调整好心态,它可能是我们更上一层楼的指导或者让自己为此较劲的动力。只要这种消极打不死我们,就能让我们更坚强。如果能得到教练或者老师的反馈也会对提升大有裨益,所以主动的学习者都不会太差。
而忽略反馈的闭门造车,只会造成效率低下、进度不前、低水平徘徊、信心丧失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所以一定要重视反馈机制,在设计自己学习计划的时候也要关注反馈的设计,这才是可以持续下去的关键。
第四、难度匹配,多在拉伸区练习。我们知道做一百道1+1也无法解决1+2的问题;同理,知道1+1就去解决99*99也是不行的。在难度合适的区间进行练习是最明智的选择,太简单的练习会让学习者落入“假努力”的低效旋涡中;太困难的练习会让人丧失斗志和产生挫败感。所以对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划分一定要关注,多在拉伸区练习才能在保持动力的前提下更有效的进步。
对于学子来说,一份试卷中包含简单题45%+中档题35%+难题20%,这对应的就是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如果你正好基础不错,简单题一眼就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对中档题进行练习,效率明显就高了起来。那么困难区或者难题就不碰了吗?并不是的,随着练习的次数增加,原先的拉伸区也会变成舒适区,困难区也随之变成了拉伸区。那如果一份试卷对你来说全是困难区怎么办?别做卷子了,回去看课本和基础读物,把最基础的概念默写下来和理解、记忆好再把简单题练习到一眼就会,通过夯实基础再去拉伸区练习才有效果。
总的来说学习这件事,既要讲究合适的方法也要明白努力的重要,两者缺一不可。好的方法会让我们的努力更能转化成成功,仅仅靠努力就会陷入感动自己而效率低下的境地。希望大家读完此文,都能对自己的学习或者人生之旅有着清晰的方法指导再加之十足的努力付出,终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