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高中(怎么给家长开学第一课)
各位家长,大家好。
高中孩子教育进入了关键时期,都有一句话说青春期对上更年期,当父母的如何教育高中孩子呢?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会手把手的教家长如何应初中孩子的各种教育问题?
估计这几天,大家和孩子一样,激动又期待,兴奋又担心。
孩子上高中需要适应,恐怕我们家长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孩子到校以后,班主任会开很多班会,讲习惯的养成,讲高中学习,鼓励孩子做好一名高中生。
家长也需要 “与娃俱进”,想想怎样才能做好一名高中生家长。
今天晚上我和大家聊四个方面的话题。
01
为什么不要焦虑呢?
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分离的过程。
要给孩子“心理断奶”,自己也要“心理断奶”。
这刚上了高中,未来还会上大学,还会成立自己家庭。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惟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
孩子就是在和我们不断的分离中长大。我们家长也要跟着长大。
上面图片记录的是去年合肥八中新高一学生生活和学习情况。
他们上早读课,他们在宿舍,他们在食堂,一切井井有条。
不要总说孩子在家啥都没干过,主要是我们没给孩子机会,孩子潜力大着呢。
学生的自理能力很强,宿舍床铺的整理、洗漱用品的整理得都非常好。
同学自己洗衣服、洗袜子,像模像样的。
家长如果来看一下的话,一定会有一种感觉,孩子长大了。
不过我们家长也要跟着长大。
为什么班主任每天要拍点班级群里照片发在群里呢?主要是为了抚慰我们焦虑的家长。
有的家长说高中老师不像初中老师那样经常在群里和家长联系,显然,是因为初中一到下午放学孩子就回家了,就交给家长了,老师不放心家长,所以才频繁地联系、督促。
而我们高中老师呢,你们孩子从早到晚都在学校,所有的事情都是老师在做。
老师发点图片,就是照顾家长感受,方便大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当然,马上就带来了新的麻烦,有的家长马上发信息,怎么没看见我家孩子呢,我家孩子怎么能坐最后一排呢。班主任还要一一回复解释。
刚刚离开家,其实孩子挺开心的,只是家长在家里是坐卧不宁,有的家长恨不得10分钟给班主任发个信息。
我常开玩笑说,互联网时代,人都是很脆弱的,15分钟不回信息,都能完成从崇拜到想干掉你的转变。
互相理解,互相体恤,各位家长可能很难想象,开学这一个多星期,班主任忙到什么地步。
有的家长说孩子吃饭排队、上电梯排队,洗澡时间紧,大家一定要想到,这是集体生活,肯定不能和家里比,几千人的集体生活,肯定是要要讲效率的,是要有规则,排排队,多等一会,正常的,孩子会慢慢适应的。这是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协调,才达成了这个效果,而且学校肯定和家长一样想把事情做得更好。
了解了一切,就原谅了一些。
其实,很多班主任让人非常感动,他们有的也是家长,也有自己的孩子,教师嘴上说着要陪伴,他们开学这几天,早出晚归,早上走的时候孩子还没起来,晚上回家孩子睡着了,不要谈什么陪伴了,见都见不着了。
刚才说了,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地“断奶”的过程。
我常说,有的家长不要还是像小宝宝的爸妈一样,这个和我们老师交流的时候我们体会最深。
有的家长,孩子都一米八几大个头,快两百斤了,都长络腮胡子了,妈妈动不动说,还是我家宝宝,我们家毛毛,我家这个小东西,这个小坏蛋。
我刚到合肥时,有的家长和我交流,动不动“我们家小狗蛋,这个小坏蛋,这个小东西,就是不好好学”,我都听不懂,后来才明白,是在说她家孩子。
阿德勒写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里说了这个例子,一个75岁的农妇,他的儿子50多岁了还和她生活在一起,后来他们一起得了肺炎,母亲活了下来,儿子在医院里死去了,母亲听说后,叹了口气,说:“我就知道没办法平平安安把这个孩子带大。”
大家看,如果我们不刻意成长,可能这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
另外,孩子回到家,我们多引导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处理自己高中遇到的问题。
让他有大人样。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把他夸成什么样的人,时间久了,他就会成为那样的人。
努力让孩子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班里的同学。
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高中生尤其重要,因为他的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家长喜欢说孩子叛逆,其实是他不再只听我们的,他有自己的想法,他希望自己是被尊重的个体,而不是我们的附属,这是他在社会化路上又进了一步,我们要为他高兴。
在这个时候,我们引导他看到积极、阳光和美好,就显得更加重要。
另外,我们鼓励孩子帮助别人,为班级做点什么,做点事,会让孩子更加包容,更加有责任感。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上高中了,现在就是拼高考了,只要学习,家里什么都安排好,学校里你什么都不干,只要学习,这其实是家长的一厢情愿,他是人,不是机器。
凡事要看到根本,我们不是需要空调,而是需要合适的温度,我们不是需要手机,而是需要和这个世界顺畅地沟通。
学校教育是未来生活的预演,我们不能把孩子变成城市放牛娃,人生之美在于不确定性,要让孩子对人生的未知充满期待。
即使只从学习角度考虑,大家知道吗,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是什么,是人际交往。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做,不和别人交往,成绩也是很难提高的。
我们班主任一般会特意组织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积极的交往。去年,我在班里组织的活动,学生印象最深的是这一件。前面公众号发过“知道5.25是什么日子吗?”
这是我们讲的第一点,我们要为孩子可以放手而开心,我们为孩子长大了而欣喜,所以,不必焦虑。
有时觉得孩子很可怜,大人在单位里会有考核,考核不合格,末位淘汰制,不胜任可以被辞聘,但我们做父母的呢,没人考评我们,我们自己又不自知,我们不合格,孩子也不能开除爸妈。叛逆点怎么了,不然,家长在家总是为所欲为。
02
介绍一下高中学习。我从三个层面介绍一下。
第一层,中考分数的可参照性并不强,到了高中肯定会大洗牌的。
因为我们目前的中考不是选拔性考试,比如叫”安徽省学业水平考试“,各地都差不多,中考是结业性质,结业性考试要简单,要让大多数人拿到毕业证。但同时又让这个结业考试承担选拔功能。
所以,有些学生中考考的很高,但是到高中就不行了。特别是女生,一定要格外关注。
女生认真,态度好,中考以识记为主,所以考得分数很高,男生长得慢,不懂事,有的人长到30多岁,还没长大呢,结了婚都在打游戏、看动漫。
所以到了高二以后,尤其是在理科班,常常会出现男生的进步建立在女生退步的基础上。
另外高中学习和初中学习还是有巨大差距的。比如化学,可以说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学科。物理、数学学的模块也有很大的不同。语文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
我们要提醒孩子,还要做好接受现实的思想准备,他们在原来初中学校都是很受重视的,很受宠的,上了高中可能会有失衡感、失宠感、失落感。
尤其是第一次考试成绩如果不理想,会非常不适应。他们原来都很优秀,记得去年我在自己的班调查了一下,十几个班长,七八个团支部书记,三十多个人担任过课代表。
到了新的集体要过渡好,主要是心态,这个是我们家长也需要注意的。
第二层,高一非常关键,第一月尤其关键。
就是要给高中的学习定调子。到高三再讲解题技巧,多是安慰剂效应。
近期“双减”政策轰轰烈烈,但我们一定要认清:减的是过重的、不必要的、没有意义的负担;而刻苦、勤奋,有毅力,是学习的必备素质,是我们要永远鼓励、支持、引导的。
要知道,原始积累,越早越好。现在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转变。
素养就是平素养成,让背套路的人被套路,让死记硬背的得不到分数,让临时抱佛脚的人感觉不到佛的光芒。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传着一些到高三巨大进步,高考超常发挥的故事。
大家要想清楚,广泛传播恰恰表明,这样的事是个案,不是普遍现象。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太喜欢小概率事件了,什么龟兔赛跑,空城计,还是喜欢空想,喜欢做梦。
要理性。在学习上,神话都是笑话。
我们一定要达成共识,提醒孩子,接下来的一年,最为关键,下要苦功夫,不要太相信技巧,先讲时间付出再谈效率。
事实上,如果第一年做不到位,以后就很难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要特别能吃苦,特别有耐力,能耐能耐,有能力的人多,有耐力的人少,所以有能耐的人少。
我比较喜欢讲“20英里法则”,这是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从美国的西海岸到东海岸,3000英里,如果你能150天走到,就能获得非常丰厚的奖金,大家都以为很容易。就想着,我可以天晴时走40英里、甚至60英里,下雨了我就休息下。凡是报着这样想法的人,都不能按时到达。最后成功的人大多是采用这样的方法:每天走且只走20英里。
我们成年人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方面,大多是遵循了这个原理。
打个比方就是,下雨永远比水泵成就惊人。
要相信时间的积累,不要太相信技巧,我们文化里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有技巧崇拜,比如说补课,总觉得名师一点拨,孩子就一下子进步了,这简直是封建迷信。
技巧是自己总结出来的,绝不是老师告诉的。补课,最重要的作用是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如果孩子提不出问题,补课并不比在家自学效果更好。
最好的补课是学生有问题,带着问题问老师,把问题解决了,是最有效的。
第三层,高中学习主要靠自己。
这一点学生会感觉到的。科目多,容量大,如果学生不能自律,想靠老师看着管着,几乎是不可能的。
让孩子列上计划,我们家长和班主任一起督促孩子完成。我们先看这个“课”字,左边是“言”,右边是“果”,私塾里的上课,就是左边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右边是检查结果,这个课,在古代,既不是时间单位,也不是章节单位,就是动词“督促”。
以前的学生上私塾,就是一手拿着作业,一手伸出来,放老师戒尺下。
再看一下这个学习的“习”,“习”是模仿,是尝试,是练习。
“习”这个字的繁体是“習”,就是小鸟的试飞练习,天一亮就拍打着翅膀。
其实习就是反复练习,就是开车,我们要和车在一起,再优秀的教练也不可能只靠讲解就能够让我们上高速开车。
有时候一些学生喜欢制造勤奋假象,或者是学习幻觉。学习的真理是很朴素的,还是要落到实处。
03
我们应该怎样和孩子沟通?
?1.多用共识性权力
咱们先说一下权力类型,我们有三种权力,强制性权力、交换性权力和共识性权力。
在一个组织,如果只是强制性权力,在现代社会,是很难存在下去的,在监狱里也是要进行思想沟通的。交换性权力也要适度,最重要的是共识性权力。我们家长就是要对孩子行使共识性权力,形成内驱力。
打个比方,我们出去喝酒,每次喝多,都是自己想喝要喝的,而不是别人逼着喝的。所以,最会劝人喝酒的人善于运用共识性权力,就要价值认同,感情、回忆、哥们、岁月、感谢,都在酒里,还有天气(下雨天喝酒天),性别(一个男人不喝酒不抽烟,就好像一个女人既喝酒又抽烟)。
这叫价值认同。我们是被我们的价值认同给灌醉的。孩子学习也是。
?2.不要以自我为榜样
我到一个学校给老师做培训,和老师互动,我列了20种老师,让老师猜一猜,哪一种是大家最讨厌的,其实我是调查过的,200个学生给的答案是:学习榜样型的。
教师在班里不要说自己当年上学的时候如何辛苦,如何勤奋,如何厉害,孩子很聪明的,你厉害,你还是不当个破教师,现在这个鬼样子。
反而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同样的道理,家长也是一样的。有的家长在自己行业中是翘楚,做得非常成功,有的职位非常高,但孩子天天和你朝夕相处,完全感觉不到你有什么独特之处,“国王的仆人眼里没有伟人”。
耶稣回自己家长传道,大家围上去一看,原来是木匠约瑟夫的儿子,大家就一哄而散了,这是一个道理。
在自己老家是别想当圣人的。
所以孩子大了,要知道,在家里是没有榜样的。不要再讲自己当年的故事了,你要是讲,要以分享的姿态。
你要是拿出来准备教育孩子,孩子是听不下去的。所有的教育摆着教育的面孔,就不可能收到教育的效果。
?3.沟通的方式比沟通的内容更重要
我们现在发现一个教师要是没点老顽童之心,几乎是不可能受到学生喜欢的。
鲁迅说:两眼下视黄泉,满脸堆着死相。我们平常坐电梯感受就特别深刻。
他们还希望我们“萌萌哒”,我经常说现在一个教师,要是过了40岁,没点娱乐精神、没点萌点、没点老顽童之心,还真就很难和今天的学生打交道了。
你换了新衣服、新发型,学生欢呼了,一定要回应一下。你要是一拉脸:“起什么哄?书拿出来,提问!”学生会特别扫兴,觉得“太没意思”,而且“不和你玩了”。
记者问《小偷家族》的主演林木女士有什么建议给年轻人,她说:“请不要问我这么难的问题,如果我是年轻人,老人家说的话我通常是不会听的。”
我们家长也要有幽默感,有情趣,有人格魅力,要能和孩子打成一片,他都那么大了,你还在用幼儿园里的方法,他完全是在忍着你,忍着你的唠叼,忍着你的谎言,忍着你的他一眼就看穿的小伎俩,哪天他不忍了,你就说他叛逆了。
有时候不是孩子叛逆了,而是家长水平停滞了。他叛逆,是他不想受你的控制了。
为什么他不想和你交流?
孩子兴高采烈分享个事,家长第一时间提出警告,然后是一大堆的道理。
一个学生在周记里说:“世界上最扫兴的事,就是和妈妈说说我们班里的事,每次我一张口就后悔了。”
下次,自然,问也不想说了。变成了如下模式。
“考得怎么样?”
“还好。”
“好好学。”
“嗯。”
家长的话未必不对,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不合时宜,一个是教育意图太露骨。
一切好的教育都是不着痕迹的教育。
凡是打着教育的意图来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力量。
很多时候孩子觉得你说的是对的,但就是不能接受你教训他的语气,还有你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以及对他忧心忡忡、毫无信任的表情。
要不是你是家长,你的“职位”在,你有权力,孩子完全不会理睬你。
所以,我们家长想帮助孩子,不要使用权力,而要使用影响力。
只不过因为我们身居“家长”之职位,我们有所谓权力,有打着“为你好”的“蛮不讲理”的权力,所以孩子不得不迁就我们。
最好能发挥我们的影响力,让孩子因为赞同我们的话,信赖我们,而愿意自己作出调整或改变。
真正改变一个人,一定不是直接的、规定式的力量,而是迂回的、侧面的力量。
其实改变一个人,何谈容易。很多时候,都是一厢情愿。
生活中有些老头老太,两人加一起一百七八十岁了,每天还是在争吵、互相指责,他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做徒劳无功的事,他们每天都在重复着年轻时的愿望: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想改变你。每天开辩论会,两个白发苍苍的人依然在玩着一生都未曾成功的游戏。
就连美国辛辛那提重刑犯的监狱里重刑犯写自白时,依然把自己杀人不眨眼的行为归结为社会、他人,甚至基因。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每天唠唠叨叨、喋喋不休,说着亘古不变的“家常废话”:要努力,要专心,还有一年就高考了,等等。
明显已经嫌弃自己了,也知道不起任何作用,甚至还起反作用,为什么还是要说呢?
唠叨孩子变成一种安慰剂效应,不唠叨就感觉掌控不了。
其实我们何曾真正改变过一个人,很多时候,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改变自己,放弃边界线,接受了现实。
具体来说,我们和孩子交流,应该用欣赏性探寻,而不是怀疑式质问。
也就是说,即使孩子做得不够好,我们一定要保持着正面的积极的期待,和他一起分析原因。即使我们严厉批评孩子,最后也应该以一个积极期待作为结尾,而不是以破罐破摔的情绪宣泄来收场。
教育不应该以“给他点颜色”看看为目的,要想终极目的,要想“第一性原理”,就是我们的行为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然不是为了发火,不是为了训斥,还是想给予他帮助,助其进步,促其成长。
孩子英语考90,我们多问问他90分是怎么拿到的,而不是那10分是怎么丢掉的。
在他得到的90分上强化,反复探讨他优点形成的原因,实现内部迁移,“扩大战果”,从而让他自己愿意改变自己。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孩子的优点,就不要展开所谓教育。如果有人说,孩子实在没有任何优点,那你最好闭嘴,说句难听的,教育这事,可能你还不配。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你竟然找不到他的任何优点,不是他的问题,一定是你出了重大问题。关于这个,我们都听过那个白纸上点个黑点的故事。
教育必须是迂回的,有智慧的,不能硬来。看人所长,用人所长;改变人的事,交给上帝吧:这是西方管理大师说的话。
孩子有了愿意改变的动力,还需要方法指导,还需要持续督促,还需要继续进行欣赏式探寻,都不是用所谓的讲道理能够解决的。
规定是没有用的,意愿和意象。请大家脑子里不要出现一只蓝色的猫。结果怎样?大家马上脑子里出现了一只蓝色的猫。“不要粗心”“不要马虎”,都是没有用的,反而有反作用。
高效做事本身,会成为对孩子最好的奖励。让孩子有一种“今日事,今日毕”的坦然,让每一天都不带着恶心巴拉的自我嫌弃之心入睡。
每一个失败的人背后,都会有一个失败的母亲,这是指孩子的早期。
随着孩子的长大,父亲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但是父亲特别忙,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社会对男人的需求会特别大,男人都变成了“公男人”,公家的男人,但是社会越是需要男人,就会牺牲家庭道德,因为这也是一个家庭特别需要父亲的时候。
当家庭变成男人的酒店,回家就是点评家里的饭菜和卫生时,家庭教育就全面失败了。
上了高中,妈妈要适当让度一些权力给爸爸,当然,千万不能说,“等你爸回来再说”,这是非常糟糕的,这样既让度了自己的责任,也让度了自己的形象。
04
从主观上来说,影响成长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穷人思维,一个是弱者心态。前者让我们在小处聪明,在大处糊涂。
后者让我们的意识雷达总是看到不公,不愿吃亏不愿付出。
忙,不等于充实。充实,是一种讲究;忙,只是一种将就。
敏感的人更刻薄,更容易看到不公平,其实我们对公平的看法是不公平的。
弱势群体心态,往往让我们更容易看到不公平,我们的意识雷达就会只关注那些不公平的事。
还有一个见识问题,两个农民吹牛,一个说,如果我当上皇帝,金銮殿门口一个烧饼铺子,一个油条铺子,早上我想吃哪家吃哪家,都不给钱。
如果我当上皇帝,金銮殿门口的牛粪都归我拾,谁都不能和我抢。
教育绝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分数,还有让学生更有见识和心胸。
还有几组关系要理清。
理想和当下,你有远大的理想,先做眼下的事情,你准备成为科学家,先认真写好眼下的作业,这不矛盾。
辛苦和幸福。辛苦是幸福的唯一途径,人的幸福来自一个个小惊喜,你只能做一件件小事情,才能享受一个个小惊喜。闲着是最苦的,是最重的惩罚。只有在忙中,才能有自我认可感。苏格拉底说,快乐,总是在你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不可开交时,不期而至。
目标和目的。每一步的正确可能进入一个更大的错误,这叫“合成谬误”,那么还要想想我最终要达成什么目的。要有小聪明,更要有大智慧。
高山和砂子。伏尔泰说,有时影响我们远大目标实现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底的一粒砂子。
尊严和实力,不要那么爱面子,不要那么敏感,不要急着得到别人认可, 你要给别人一个给你尊严感的理由,你还是急着提升自己。
过于自尊的人不会有太大的出息。
什么教师批评啦,老师批评的人多了,就你还记得,换个角度,不要因此就怄气,就破罐破摔,就非常悲观,事情也不好好做了,实在有遭受不公正的批评,或者被同学误会,背后说这说那的,也应该想,几只苍蝇的叮咬不会阻止一匹骏马的奔跑。
再说,即使别人有误解和非议,最好的办法还是加快前进,把别人远远甩在后面,你就听不到他们的非议了。
知道和执行,知道一个道理并不难,谁都知道,关键在执行,在行动。
紧迫感和焦虑感,二者完全不同,紧迫感是专注做事,马不停蹄;焦虑感是啥也不干,胡思乱想。
有人拿刀追着砍你,你虽然不可能快乐,但也绝不焦虑,因为没空。所以焦虑往往是闲的,是对不确定事情的无用的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