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初中生逆反心理障碍(如何化解初中生逆反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有“心法”,学校教育有“招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学校教育是学生所受教育的主要部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延伸和依靠,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大河网特联合郑州市教育局开展“家校协同育人”系列报道,报道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宣传好的经验和做法,营造积极、健康、共赢的家校共育氛围,引导家庭、学校、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评价观。
高中孩子心理建设,进入青春后期的孩子,孩子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如何帮初中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在直播课里青春期孩子心理特征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家长需要系统学习来引导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做好高考的心理建设。
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大多数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常会出现或轻或重的逆反心理。初中时期,孩子逐渐摆脱了父母的管教,其叛逆心理往往是比较突出的。那么家长和老师如何携手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呢?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
“12~15岁是孩子快速生长的时期,身体发育较快,第二性特征成熟,但心理又依赖感强,即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依赖之间存在矛盾。”魏晓敏认为,该阶段的孩子思维上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同时自我意识增强,但经验不足,常常以自己的主观臆断看待问题,以偏概全、片面甚至极端,当家长和老师的建议要求与其主观意识不一致时,就会对抗,即“逆反”。
与此同时,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家长包办一切,物质上给予得太多,教育和成绩上要求过高。在沟通方法上,居高临下、简单粗暴、命令式的语言较多,不给孩子自主空间。“在学校教育层面上,教育者威信不高,处理事务不够公平,以及教育方法不当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都易引起逆反。”魏晓敏说。
对于青春期孩子而言,逆反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孩子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阶段,是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外在表现,它既有消极的影响,也不乏积极意义,教育者一定要因势利导,尽最大可能缩短孩子这段逆反期;如不及时引导或者引导方式不当,则会出现自卑、抑郁、自残、犯罪甚至自杀。
出现逆反心理的信号是什么?
孩子出现逆反现象时是有表现的,魏晓敏认为,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必须引起注意。例如:孩子突然强词夺理、顶撞,一向听话的孩子进入初中后,某个时段突然出现大人说啥啥不听,爱收拾打扮,甚至穿奇装异服。“比如男孩每天早上都要洗洗头、照镜子,女生开始对化妆品感兴趣,甚至想通过自己的打扮吸引同伴的注意力。”
此外,孩子迷恋网络游戏、小说等,或者出现学习效率突然下降的情况,产生敏感、焦虑、自卑的情绪,都是很重要的信号。
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时,与父母的关系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刘贵清说:“初中阶段的孩子,增长的不只是年龄和身高,孩子的心智也慢慢成熟起来。和小学阶段相比,具有不同的心理和思维特点。而父母是成年人,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会按照原则办事,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样守规矩,因此双方就会产生隔阂。”
在父母与孩子进行关系协调时,要注意多交流,多肯定,多鼓励,给予理解、接纳、尊重和信任,同时也要持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正确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家校携手为孩子化解逆反心理
作为孩子成长的引路人,老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呢?魏晓敏建议,老师要及时捕捉、发现孩子逆反的信号,采取合适的方式疏导,防止恶化,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特别向学生学习,尊重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逆反心理的孩子一般比较敏感,对老师有戒备心理,同时也渴望老师的理解和信任,要想解除孩子的顾虑,化解孩子心中的戒备,最好的方法是关爱孩子。”
老师要学会倾听,与学生共情,当孩子难过时,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并真诚地帮助孩子,做好孩子的拐杖,这样,孩子会越来越有信心,在班集体里会越来越幸福。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校携手,家长要“做老师和孩子的神助攻,不做猪队友”。刘贵清认为,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真的很重要,家长要多和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状况,家长真正尊重老师,老师的教育教导才能发挥作用,养育孩子,静待花开,一定是在做好一切准备之后的安静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