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抑郁晚上不睡早上不起(高中晚上睡不着觉是不是有抑郁症)
精神健康是个人、事业、家庭、人际交往及社会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睡眠障碍往往是精神障碍常见的伴发疾病。国外大多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每年大约有33%的人出现过睡眠障碍,有17%的人为严重失眠。暨南大学临床研究院副院长、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潘集阳教授表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睡眠障碍和与睡眠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因此进一步加深对睡眠相关疾病的研究和认识,将有助于睡眠障碍的防治。
高中孩子心理建设,进入青春后期的孩子,孩子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如何帮初中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在直播课里青春期孩子心理特征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家长需要系统学习来引导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做好高考的心理建设。
案例一:高二学生睡不醒,竟是抑郁症作祟
莎莎(化名)是一名高二学生,最近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症状——嗜睡,好像孙悟空把瞌睡虫都撒到她身上了,总也睡不醒。上课时她常常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迷迷糊糊,甚至睡得很沉,叫都叫不醒,老师认为莎莎作息不规律,于是要求家长好好管教。家长回家询问孩子为什么会在上课的时候睡觉,孩子却说自己不是故意的,而是无法克制睡意。事实上,即使周末休息,莎莎睡到日上三竿,但她还是觉得疲乏、困倦、脑子不清醒。
莎莎的家人十分着急,带着她跑遍了各大医院,各个科室,全身上下做了各种检查,却查不出任何问题。后来经朋友介绍,莎莎的妈妈带着她来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门诊就诊,医生通过对莎莎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发现她存在抑郁情绪。
这个诊断让莎莎的家人很诧异。原来,在人前莎莎会表现得非常积极乐观,根本看不出她有什么情绪问题。不知何时起,莎莎整天只想睡觉,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出门,没有动力做任何事情,也难以静心完成学业;还会经常莫名其妙地哭泣,觉得自己比别人差,称自己活着没有什么意义,曾多次用手掐自己脖子及撞头等伤害自己。为进一步明确莎莎的睡眠问题,医生建议莎莎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行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MSLT),以求进一步明确诊断。
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考虑莎莎存在重性抑郁障碍和可疑发作性睡病。就目前情况而言,建议其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同时进行药物治疗,主要治疗原发病即情绪问题,睡眠问题也会随之改善。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会认为失眠与抑郁症息息相关,但事实上,睡眠过多同样也与抑郁症相关联。白天过度嗜睡通常被认为是睡眠紊乱或睡眠不足的结果。这种表现与多种睡眠障碍相关,如失眠、睡眠鼾症、昼夜节律睡眠障碍和不宁腿综合征、抑郁障碍等。
睡眠过多是抑郁症的不典型表现,更多见于年轻人(<30岁抑郁症患者中有40%,50岁抑郁症患者中10%)和女性,主要表现包括白天嗜睡,日间休息后感觉不能恢复精力或警觉(夜间正常睡眠)。这一现象与长期、严重和难治性抑郁症有关,也可能提示潜在的双相障碍。因此,早期识别与治疗是改善患者睡眠问题及预后的重要保障。
在关注青少年的睡眠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其精神心理上可能隐藏的潜在问题。
案例二:
尖子生大变样,随时随地都能睡着
小林(化名)是一名初三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最近两年,她好像变了个人,上课总是打瞌睡、没有办法集中精神听课,不仅仅是上课,在吃饭、考试、进行体育活动时,同样无法控制地想睡觉,仿佛随时随地都能睡着。有时候小林与同学玩耍大笑或生气的时候,还会突然不小心跌倒,她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突然浑身没力气,过几分钟以后又恢复如常。昏昏欲睡状态使她没有精力投入其他事情,渐渐不爱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学校老师发现了孩子的异常,告知家长,但家长一开始并未引起重视,还以为是孩子最近学业压力太大,作息不规律,经过休息就能调养好。直到后来反复多次被老师提醒,家长才意识到孩子可能生病了。
家长先后带小林在多家医院就诊,辗转于儿科、神经内科、精神医学科等科室,曾被诊断为癫痫、神经发育障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境障碍等疾病,但都没有查出明显异常。后来,他们辗转来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门诊就诊,医生对小林进行了详细评估,考虑小林的疾病可能是伴有猝倒的发作性睡病,经建议,小林进一步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完善了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MSLT),最终确诊为发作性睡病。经过系统的服药治疗及睡眠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小林的日间嗜睡症状明显改善。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睡眠-觉醒周期紊乱性疾病,在生活中罕见,难以立即识别,可能延误治疗。但明确诊断后,通过及时、系统的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疗效显著。”潘集阳介绍,如果遇到对睡眠障碍等疾病认识不足的医生,根据孩子的症状,很容易漏诊或误诊为其他疾病,从发病到确诊往往经历2-10年之久。睡眠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经过专业的睡眠监测技术,指导进一步治疗。
潘集阳介绍,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其机制可能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功能亢进有关。它以难以控制的白天过度嗜睡、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前或醒后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发作性睡病的特点表现为不可抑制,比如正常人在考试的时候很难打瞌睡,吃饭的时候也不可能睡觉,而这种患者随时随地就能睡觉,即使是开车、吃饭、上课、考试的时候,环境越安静枯燥越容易犯病。既往根据国际睡眠障碍的分类,该病分为伴有猝倒的发作性睡病及不伴猝倒的发作性睡病两种类型,小林这种“一情绪激动就突然跌倒但神志清楚”的异常是伴有猝倒的发作性睡病的特异性症状,在很多同类患者中也经常出现。目前发作性睡病也有根据下丘脑分泌素的降低与否进行的分型方式。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发作性睡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约为30例/10万人,我国猝倒型发作性睡病的患病率约为0.033%,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
多导睡眠监测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是诊断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发作性睡病不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不影响智力、记忆力及生长发育,虽然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对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疾病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要警惕发作性睡病,尽快到睡眠医学门诊就诊,尽早明确诊断。